2019年[電影] [影評][韓國][ 陪審員們] [ Juror 8] [ 배심원들 ] 法律不是為了懲罰人 而是為了讓人不被懲罰 這就是法律
根據韓國2008年陪審團制度開始的事件做為開端,審理一起疑似兒子殺害母親的案件,做為不同領域的民眾們,如何用自己的經驗去理解這起事件

從頭到尾幾乎都要被判定是殘忍殺害母親的兒子,有著坎坷的人生,從小因為燒傷,導致雙手變形臉部有嚴重的殘傷,以致在未來工作相當不順利,對此身為他母親的媽媽長期都有一個愧疚感,兩人的關係並沒有不好,只是他們的溝通,就像傳統家庭一樣,不善於溫柔的問候,加上家庭經濟關係本身氣氛有些尷尬
直到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步,申請社會救濟金,救濟金有個明確的條件,家中都不能有人有工作能力或工作,就因如此,如果兒子要申請救濟金,就需要跟有工作能力的媽媽解除母子關係,不願意簽屬斷絕關係的媽媽是有原因的,這對於媽媽來說,這是再一次的拋棄自己的兒子
可是,這過程法官和陪審員們都沒能看到,大家不會知道他們家庭狀況,也不會知道當天的樣子,直到權南佑 朴炯植飾演 的陪審員出現問題,所有陪審員影響到法官後,才開始讓整件事情被討論
權南佑是在陪審員裏頭中最無法做決定的,他對於自己人生和生活的決定都有困難,他如何去決定別人有沒有罪呢?正因為他知道自己無法決定,他更不會在有罪無罪中趕快做出一個結果,他相信她能有更多參考的能夠讓他決定,就像是他手中的發明一樣,看似很多功能,也與他一樣不知道哪項功能是有用的在緊要關頭時,不過,他的確也影響了別人,這別人可視為社會上其他階級和身分的人,要去說服別人又不能讓自己失去發言身分
有了更多的考慮,讓陪審員慢慢的也發現問題,開始朝向更多可能去推演,為什麼不是正常我們所知道的法務體制去做呢?因為被告都已經承認時候,怎麼還需要去做推翻讓被告無罪的事情呢?包含凶器的使用、現場的模擬都是陪審員讓可能得以出現
最後上述那些方式也許沒有辦法證明被告不是兇手,卻因為陪審員想著還有甚麼條件,讓整件事情水落石出,縱使晚了點,但對於被告和她家人而言,都是對自己和社會有一次被相信的開始
權南佑呢?在結尾時,他從法院匆匆的跑向他的工作路上,也許就像當初在電影開始不久後闖入法院禁止進入空間一樣,迷宮也是一條路,遇到清潔員後,冥冥中他也許迷失,但也看到更多可能,他也許掉了自己的身分,卻有人能撿起,並提醒著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