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電影] [影評][臺灣] [美國女孩] [ American Girl ] 哪裡是我的嚮往
《美國女孩》是講述臺灣的母女在美國生活求學,有天因為母親因為癌症三人被迫回來臺灣,在台灣女孩們適應的過程,讓我想到方向相反,是去到美國適應過程的《夢想之地》 《美國女孩》雖然與《夢想之地》一樣都闡述了在一個地區重新適應生活的樣態。
不過《美國女孩》相對而言每個狀態比較像是每個人在這個環境的小故事,如果要將每個角色的小故事湊合再一起似乎又沒有《夢想之地》那麼融合,對於《夢想之地》的那些人物小故事,我認為是一種疊加的作用,從開始買了一塊地、旁邊的叢林陌生的水、韓國來的外婆帶來水芹象徵落地生根,過程中大家為了要不要住在市區吵架、要不要放棄耕地吵架、在工廠工作兼顧夢想的耕耘時,又如何照顧每況愈下的外婆。看似也與《美國女孩》一樣有許多問題,不過問題都還是緊扣於家的未來藍圖怎麼經營。
《美國女孩》在劇情中也遇到很多問題,不過問題的思考太時性了,以至於我們在把它集結時,就像是每個很好的食材全部加進來一樣,顯得嘗不出每個好食材的風味,像是爸爸就在講台商的故事,可是篇幅沒有辦法講到什麼,媽媽就像是《夢想之地》的外婆,因為媽媽的生病使得家人的家庭關係彼此緊張,這點算是《美國女孩》表現得最完整的。
體罰還有兩地間的升學差異,不過在歷經姐姐因為分數被打、媽媽去參加母姊會聽到其他家長的閒言閒語、姊妹在校園外面吃餅乾糖果後,時間的關係本該是《美國女孩》主要場域的校園,最後只停留在討論姐姐因為適應不良,所以成績一落千丈,沒有辦法表現更多的層次。
馬場的劇情能理解是姐姐對於美國的投射,不過我覺得有點突兀,雖然一職有線索讓我們知道姐姐是很嚮往美國,而美國的代表對她而言最大的目標是馬場,不過所謂嚮往是需要積累的,《夢想之地》對於那塊地的不放棄也是在許多起起伏伏下才讓我們更懂得知道他們為什麼不放棄,縱使最後都燒光了,《美國女孩》大致上就是要跟我們說因為姐姐很想念美國,在臺灣她沒有發聲的出口,所以最後去了馬場,不過姐姐的悶或是不順利,在學校那端不算敘述的深刻完整,頂多是在家裡的紛爭跟環境讓我們知道她不喜歡,但卻沒有不一樣的層次讓我們一步不了解姐姐的悶。
關於疫情的加入,我相信在現在新冠肺炎的時期,這樣的元素絕對讓人很有感覺,不過也不不能說因為很有感覺就加入,當然是會很有時代感,可是又如何將非典的劇情放入《美國女孩》,劇情選擇用妹妹跟後來不知道種不重要的演講比賽呼應,這樣看似有交代疫情在裡面的效果,不過計程車那個橋段我認為又過於跟觀眾解釋的功用,像是跟觀眾說,跟你們說那時候的環境會有這種不友善的態度喔!所以要我說如果要有非典的劇情,我認為就設定家人因為疫情不確定性,被迫回來台灣,結果好巧不巧有位家人染疫,家裡陷入未知的死亡過程,也許更能將非典劇情放入。
美國對他們而言到底是什麼嚮往?女孩們講著英文的留戀?女孩們說臺灣房間太小的落差?有好吃的冰淇淋?有能騎馬的馬場?我們沒有從電影中得知美國的想像,不見得要拍攝美國的好,不過就如同《夢想之地》我們不是那個時代的人也不是移民家庭,我們卻能在電影中找到移民的家庭精神和嚮往感一樣,在《夢想之地》結尾中我們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美國女孩》的結尾爸爸崩潰了,姐姐藉由讓媽媽掏耳朵得到彼此寬恕?妳是想逃避,在任何地方都一樣這句話如果用在《夢想之地》,不就是說其實回到韓國也可以有夢想嗎?不過是真的嗎?《美國女孩》的姐姐其實在臺灣跟在美國只要有心都一樣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