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電影] [影評][巴西/法國 ][我依然在此] [ I'm Still Here ] 1970年里約熱內盧 我丈夫消失了
《我依然在此》:歷史幽靈的回聲與影像的政治,在影像與記憶的交織中,尋找被消失的聲音。
《我依然在此》是一部以巴西軍事獨裁時期為背景的電影,透過細膩的影像語言,描繪了尤妮絲·帕瓦在丈夫被強迫失蹤後,面對國家暴力與家庭創傷的堅韌與抗爭。這部作品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描寫,更是對歷史傷痕的深刻探索。
在台灣的歷史語境中,這樣的故事並不陌生。國民黨政權在戒嚴時期實施的白色恐怖,無數異議人士被捕、被消失,家庭破碎,社會充斥著恐懼與壓抑。尤妮絲的經歷,彷彿是無數台灣母親的縮影,她們在失去親人後,仍堅持尋找真相,追求正義。
電影中,導演選擇以平實的敘事手法,避免過度煽情,讓觀眾在細膩的情感流動中,感受到歷史的重量與個體的堅強。這種手法,讓人聯想到台灣電影《餘燼》,同樣以白色恐怖為背景,透過學生的視角,揭示國家暴力對個人的影響。
尤妮絲的堅持與抗爭,最終為丈夫討回公道,這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救贖,更是對歷史正義的實現。在台灣,《餘燼》亦呈現出類似的歷史情緒,記憶與內心煎熬,成了白色恐怖遺緒的載體。影片中,創傷不再僅是政治受難者的故事,而成為整個社會的潛在記憶病灶,無法遺忘,也無法言說。
《餘燼》不只是歷史的回顧,它讓我們看到創傷如何以無形的方式滲透進家庭與日常生活之中。這種幽微而持續的痛感,與《我依然在此》中尤妮絲的堅定與孤獨互相呼應——她不只是為丈夫而戰,更是與整個沉默的國家機器對抗。而我們也在這些影像中逐漸意識到:歷史不僅僅是要被記住,更是需要被重新說出,說出那些被消音、被消失、被編輯掉的版本。
《我依然在此》提醒我們,歷史的幽靈並未遠去,它們仍在我們的記憶中徘徊。透過影像的力量,我們得以凝視過去,理解現在,並思考未來的方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