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電影] [影評][美國/波蘭 ][跳痛之旅 ] [A Real Pain] 難以忽視的寧靜心靈
電影《跳痛之旅》裡,最讓人難以忽視的,是那一場走進猶太人大屠殺遺址的橋段。
在《跳痛之旅》中,語言是一條看不見的邊界。英語、波蘭語、猶太語(意第緒語)錯落地出現在旅途對話中。不是每一句都能被翻譯,不是每一段都能理解,但那種「聽得懂又聽不懂」的語感,恰好表現了記憶的斷裂感。
那不是什麼宏偉的紀念碑,而是一處幾乎被時間吞噬的村莊、一間殘破的建築,和一個無聲的導覽行程。
那裡沒有音效、沒有催淚的配樂,只有一種壓抑的空氣、一種彷彿被歷史凝固住的時間。
你會發現,這些地方不是旅遊景點,而是歷史的「遺址」,真正的意思是,被留下來但不再被使用的空間。
它們不再說話,但也不曾真正沉默。
主角們站在遺址前,彷彿站在自己家族歷史的斷裂點。
他們並不是歷史學者,也沒有準備好面對這些記憶。
他們像我們很多人一樣,會用手機拍下畫面,卻拍不下心裡的震動。他們試圖在破碎的遺跡中找尋意義,卻發現真正的痛苦,是你知道發生過什麼,但你無能為力。
這時我想到台灣許多人會去日本旅行,會走訪神社、老屋、古蹟,拍照、打卡,但拍完後常沒探究那段土地的記憶。
我們旅行得愈來愈輕巧,背包愈來愈小,卻似乎少帶了東西歷史。
歷史感是什麼?是你站在一個空間裡,能感受到那裡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曾經有誰為這裡哭過、愛過、失去過。
《跳痛之旅》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它讓兩位看似現代的年輕人,慢慢意識到自己其實背負著沉重的歷史,這歷史不是來自教科書,而是來自祖母臉上的皺紋、父母口中的沉默、某張泛黃的照片。
旅行對台灣年輕人來說,也許該是一種「尋找」,不是是尋找我們是什麼人,而是去思考:「我需要什麼?我需要什麼樣的過往,什麼歷史影響著我們?」
或許只有當我們願意真正走進那些看起來無趣、甚至有些壓抑的場景時,我們才可能走進自己。
所以,我常說旅行不是風景攝影的獵人,而是記憶築構的建築師。
《跳痛之旅》這部電影,就是一次用雙腳丈量過去,用心感受歷史紋理的旅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