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電影] [影評][美國/英國][奧本海默][ Oppenheimer] 如果影像能讓我們相信與記得 那就請讓這場被灼燒的記憶 喚起人們需要的討論關係

 如果影像能讓我們相信與記得

那就請讓這場被灼燒的記憶

喚起人們需要的討論關係

8/6是廣島原爆的第八十週年

也是一場人類文明自我解構的時間標記。

那時候我們問老師,為什麼會覺得討論過去是重要的

老師跟我們說,因為唯有不停止的觀看與提問,歷史才不會,慢慢凝固成為一攤死水的敘述,而是一場持續進行的歷史辯證。

八十年過去了,那些影像仍然滯留在歷史的底片上,不斷的燃燒、不斷的召喚。

如果說《奧本海默》是一部歷史電影

不如說它是一場影像對毀滅道德

的凝視與逃避

前些日子認真看了超過三小時的電影,《奧本海默》,我覺得,不能只是把它當作一部關於「原子彈之父」的歷史傳記來看待。

電影其實是一場深刻的觀看經驗,一場關於科學、倫理、戰爭、與影像如何互相纏繞、彼此牽制的觀看。

電影很強烈的對於我們的知識生產的質疑

從來不只是中立的

而影像,也從來不只是重現歷史的工具,

而是讓歷史繼續發生的現場

諾蘭在《奧本海默》中所完成的,是一種

對歷史時間的編輯

在對話的回應中,影片穿越黑白與彩色,內心與政治的多重時間結構中,

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奧本海默這個人,而是二十世紀的知識環境,如何在極權與戰爭中被折彎成一種可怕的力量。

奧本海默是英雄,也是罪犯,是科學家,也是政治人。

他在鏡頭下的沈默,是一種難以言說的重量,而這份重量,也正是電影的道德的核心。

電影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拍出原子彈落下的瞬間。

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深刻的選擇,導演把毀滅的畫面留給歷史本身

把影像的焦點轉向 觀看毀滅的那雙眼睛

我們被迫與奧本海默一起,直視那場歷史的爆炸,如何在他身體內部持續發生。

這種觀看,不是消費性的,不是視覺快感,而是一種慢性的歷史灼燒。

今天,是廣島原爆的第八十週年。也是一場人類文明自我解構的時間標記。

八十年過去了,那些影像仍然滯留在歷史的底片上,不斷的燃燒、不斷的召喚。

原爆不是過去的事件,而是一場仍在潛殖的政治現場。

當年投下那顆炸彈的人,或許至今仍有人認為他們終結了戰爭、拯救了生命

但更多人明白,那是一場將戰爭升級為

技術性毀滅的時代瞬間。

在西方世界,歐戰勝利八十週年的紀念,是一種清晰的正義敘事

我們大呼反法西斯的勝利、民主的勝利、人民的勝利。

但在亞洲,廣島與長崎卻成為一種難以命名的場域

加害與受害、悔罪與自省、歷史責任與民族主義,彼此交疊,無法切割。

這是歷史的倫理困境,也是影像與記憶的難題。

當我觀看電影《奧本海默》,不只是進入一段歷史,而是進入一種還沒結束的時間狀態。

它讓我們重新去問

知識為誰服務?

影像如何見證?

記憶如何被生產

被消費,又被遺忘?

電影的本質,不在於再現毀滅,而是讓我們聽見那場毀滅的迴音

如何在我們每一個觀看者的身體內部,繼續震盪。

八十年後的今天,我們或許已經無法阻止什麼,但仍可以選擇如何去記得,如何去說出這些記憶裡未竟的問題。

因為唯有不停止的觀看與提問,歷史才不會被凝固成為一攤死水的敘述,而是一場持續進行的道德辯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