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電影] [影評][韓國][대도시의사랑법][在熙的男,朋友] [Love in the Big City]
愛不是把對方變成自己的附屬
而是讓彼此都能在關係裡呼吸
電影《在熙的男,朋友》
像是一封寫給都市孤獨者的信
它說
愛可以不必完整
可以沒有名份
可以只是一種彼此依靠的姿態
重要的不是它符合什麼社會法則
而是它在某一刻
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真真切切的活著
對無性戀來說,這就是愛情啊。如果一個人處處想要護著你,哪怕沒有性,那也是愛。
我那天聽完朴相映作家的演講,我又去補看完《在熙的男,朋友》電影,我心裡浮起一個很單純卻又最難回答的問題
愛,之於城市的我們是什麼?
我們總以為愛情是清晰的,兩個人要麼相愛,要麼分開,要麼變質,要麼終結。
在這部電影裡,愛並沒有那麼清楚的輪廓。
它更像一種游移,一種沒有被命名的狀態。
興秀與在熙的關係,既不是情人,也不是純粹的朋友,他們在同居的日常裡,分享一切瑣碎與秘密,卻沒有走向傳統意義裡的戀愛。
這種模糊,正是電影想要我們去直視的真相
我們是否已經太依賴標籤的關係,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親密?
我常常覺得,愛的本質其實是一種
「被看見」。
當一個人能夠毫無隱藏的展現出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卻仍然不被拋棄,那就是愛。
興秀把他最深的秘密告訴在熙,並不是因為在熙能給予什麼解答,而是因為他知道,在熙會聽,會笑,會罵,但不會因此拒絕他。
這種存在感,或許比浪漫的告白更深刻。
愛不是把對方變成自己的附屬
而是讓彼此都能在關係裡呼吸
電影也讓我不斷思索一個現實的矛盾
為什麼我們總要用 性 來驗證愛的真實?
有人說,沒有性愛的關係就不算愛情。
但難道不碰觸身體,就無法構成深刻的親密?
在熙與興秀的故事讓我們想到,愛情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形態,它可以不依靠性來完成。
它甚至可以是互相照顧、互相守護的友情式愛情。
這樣的情感,可能比慣常的戀愛更難以承受,因為它沒有明確的出口,也不符合社會期待。
正是這種不被定義的關係,才真實地映照出我們生命中最難以言說的愛。
在熙的角色,像是一面鏡子
她那種大聲、直白、敢於挑釁的姿態,看似放浪不羈,卻隱隱遮掩著孤單。
她與興秀之間的陪伴,是一種
兩個孤單靈魂的結盟
他們沒有辦法在世界上找到完全的歸屬
所以才在彼此身上暫時停靠
這樣的相遇,不是救贖,也不是終點,
而是一段彼此承認的過程。
當我們在現實生活裡
遇到能夠理解自己的人,
其實並不是因為他能幫你解決問題,
而是因為他讓你相信
你的存在不需要被修正。
我也特別被興秀母親的那個細節觸動
她看了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可能她並不懂,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努力靠近兒子的世界。
這裡我想到一個問題
理解是否真的是愛裡的必要條件?
或許不是
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能
真正理解對方的生命經驗
但我們可以選擇 不拒絕
愛有時候並不是徹底的理解
而是願意留出一個空間
讓對方自在存在
那種
我不懂你,但我還是愛你
的姿態
反而更貼近愛的本質
有人批評電影太過保守
說它在情感的表現上不夠激烈
我倒覺得這正是它的誠實
因為真實的愛情
往往不是火山爆發
而是潺潺的水流
默默流過我們的日常
甚至不被我們注意
愛有時候不是在床上的激情
而是在半夜醒來時
知道有人和你住在同一個屋簷下
聽著同樣的冰箱電磁聲音
這些小小的細節
才是愛的聲響起
電影最後留給我們的
不是答案
而是一個開放的提問
愛是否一定要被定義?
我們是否可以允許它以不確定的樣貌存在?
《在熙的男,朋友》
像是一封寫給都市孤獨者的信
它說
愛可以不必完整
可以沒有名份
可以只是一種彼此依靠的姿態
重要的不是它符合什麼社會法則
而是它在某一刻
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真真切切的活著
或許
愛情的法則從來不是佔有
而是守望
不是要求理解
而是願意看見
不是去證明
而是靜靜的在
電影要我們相信
愛不是一個終點
而是一種「在場」
哪怕沒有明天
今天我們曾一起存在
現在 就是現在
#대도시의사랑법 #LoveintheBigCity
留言
張貼留言